
寒露時節,河源市東源縣藍口鎮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迎來首季開鐮。這片曾經的普通農業鎮,在深圳對口幫扶協作駐東源縣工作隊與駐藍口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合力推動下,短短兩年間將制種產業從零星試點擴展為覆蓋4個村、面積2000畝的“共富農場”,走出了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共富之路。
“種子是糧食的‘芯片’,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駐縣工作隊主要負責人表示。作為東源縣創建“國家級制種大縣”的核心區域,藍口鎮依托“全年無霜期長、光照充足、水系豐沛、土壤肥沃”的自然稟賦,精準錨定水稻制種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
2024年以來,東源縣引進9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在柳城、藍口、駱湖、漳溪四個鄉鎮全面推進水稻制種,2025年預計制種面積達10450畝,供種能力超156萬公斤。藍口鎮將制種納入鎮域經濟核心規劃,從政策、土地到資源整合全程高標準推進。目前全鎮制種面積已達2000畝,種有“齊兩優”“369”“華兩優”等多個品種,預計年產優質水稻種子40萬斤,成為區域種源保障的重要力量。
曾經“有殼無實”的鎮屬富鎮強村公司——河源市藍溪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在“政府引導+深圳幫扶+強村公司牽頭+企業運營+村集體參與”的五方協作模式落地后煥發新生。
該模式以千畝水稻制種項目為載體,引入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富鎮強村公司合資成立廣東鹽東藍口種業有限公司。公司總投資560萬元,構建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富鎮強村公司占股7%,代表村集體參與分紅;深圳幫扶資金占股40%,由鎮政府代持;企業占股53%,負責技術指導與市場對接。
“這一模式真正解決了‘誰來投、誰來干、誰受益’的問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主要負責人說。據測算,項目達產后,僅土地流轉租金一項,村集體即可增收100萬元;按每畝產出200公斤優質種子估算,總收益可達800萬元。更重要的是,項目高峰期可帶動約100名村民就近就業,人均增收超3000元。
“現在農忙時在家門口務工,一天能賺150元,還能照顧家里。”欖子圍村村民張大哥笑著說。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方式,有效激活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走向深入。
未來,藍口鎮計劃將制種面積擴展至5000畝,規劃建設冷鏈倉儲設施,解決種子儲存保鮮難題;打造“稻田公園”,結合油菜花季推出“稻油輪作”模式,讓土地“冬閑變冬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