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廣州首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發布暨供需對接會(市屬國企首場專場)在華為廣州研發中心舉行。會上,60個來自市屬國企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正式亮相,涵蓋制造、交通、城市治理等多個核心領域。這場由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工智能產業辦)、廣州市國資委聯合主辦的活動,不僅搭建起場景需求與技術供給深度融合的對接平臺,更標志著廣州“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邁出關鍵一步。
60個場景“從需求中來”
此次發布的首批場景清單,梳理自15家市屬國企的關鍵業務中的應用需求,既有代表性又具實操性,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提供了“精準切口”。
據悉,在應用領域上,“AI+”的觸角已延伸至制造、交通、城市治理、能源環保、旅游休閑等多個領域,覆蓋面廣。例如,廣汽集團列出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監控、質量控制、智能研發設計5大場景,推動AI在汽車研發、生產、運維全流程落地;廣州公交集團則提出文旅客服、汽車維修、安全生產、醫藥物流、冷鏈管理及城市治理6個應用場景建設需求,并將需求細致明確為“引入具備先進視覺識別和自主導航功能的智能倉儲機器人”等。
部分場景更凸顯行業標桿價值,如嶺南集團計劃打造的“易游AI旅游智能平臺”,將通過自然語言對話串聯行程定制、簽證辦理、導游服務等全旅程服務;廣州水投集團智慧排水管網、智慧水廠、智慧供水調度、智慧凈水廠以及閘站協同智慧調度5大場景,賦能傳統水務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公布的場景需求均源自企業長期運營中的瓶頸痛點——例如,廣州發展集團希望用AI破解電力交易輔助決策、新能源功率預測、城市燃氣戶內安檢等難題,廣州工控集團則需通過圖像識別與建模算法,解析二維圖紙、生成三維模型,從而激活歷史資產。
今年新增19款大模型
這場對接會的背后,是廣州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持續壯大,人工智能與重點行業深度融合已初見成效。
目前,廣州大模型備案總數達33款,其中19款為今年新增,覆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逐步形成一批可落地、可復制,具備場景融合能力的模型;上線全省首個城市可信數據空間,覆蓋37個高價值場景,建成能源、低空等五個行業數據空間,為“人工智能+”擴圈提效提供底層支撐。
產業集聚效應同樣顯著。目前,廣州擁有30余個人工智能專業園區,相關產業基金規模超700億元,匯聚30多名戰略科學家、5萬多名行業人才,在穗高校每年培養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約1.2萬人。琶洲算法大賽累計吸引全球40余國上萬支隊伍參賽,推動60余家企業落地,正在打造人工智能領域的“廣交會”,成為“以賽聚才、以賽促產”的標桿IP。
更值得關注的是場景落地的“廣州速度”。廣州誕生并落地全球首個交通行業大模型、國內首個教研大模型等突出創新成果,同時涌現出一批重點行業應用的典型案例,如中山眼科中心研發的眼科大模型ChatZOC,覆蓋眼底病變診斷等12個場景,診斷準確率達97%;南方電網發布了全國產化的L0、L1級電力大模型“大瓦特”,典型業務場景隱患識別率達95%。
市屬國企“打頭陣”
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廣州市屬國企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業務場景應用和生態資源整合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在智能化運行底座建設上,廣州數科集團牽頭建設并運營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通過構建全市統一的智算運行服務平臺,已統籌納管社會面超過1.1萬P的算力資源,廣泛服務于城市治理、制造、醫療等多個領域。交易集團、水投集團等實現多單數據資產入表,廣州數據交易所更成為省級數字經濟全要素樞紐。
在打造標桿項目場景上,廣汽集團將在年內推出全國首款具備量產能力的L3級自動駕駛車型;交易集團發布行業首個垂直領域智慧交易大模型“e招智勝”,實現從合同解讀、招標匹配到投標輔助的全流程AI應用;嶺南集團依托文旅資源部署智能導覽和客流感知系統,全面提升游客服務體驗。這些項目在行業內具有示范性、引領性,為“人工智能+”規模化推廣提供可復制路徑。
產業載體建設也在加速。數科集團、輕工集團聯合投資80億元建設的中國人工智能(廣州)產業園正加快推進,建成后將成為集研發、轉化、辦公于一體的AI高地;粵港智谷、粵港云谷等園區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周邊優勢,推動人才、項目、資本等要素加速集聚,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
年內發布百個場景
據會上消息,接下來,廣州將以“人工智能+”為牽引,持續擴大場景開放——年內計劃發布100個“AI+”重點應用場景,涵蓋制造、醫療、交通、金融、教育等關鍵行業,并通過系列“AI+行業”對接會快速撮合促進簽約、推進項目落地。同時,將以“首場景、首應用”為突破口,支持技術方與應用方聯合開發端到端整體解決方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人工智能+”行業樣板。
廣州還將打造集場景開放、案例展示、終端產品、智算調度、人才服務、政策助手等于一體的一站式平臺,讓AI技術從實驗室走進“一鍵直達”產業“主戰場”。
展望未來,廣州將以此次對接會為契機,深入挖掘并發布更多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場景,加快構建全國一流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高地和應用示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