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嶸做外貿生意20多年,公司生產的飛獅牌電池暢銷歐洲、中東等國家,已是廣交會的老朋友。10月16日,在第138屆廣交會外貿優品拓內銷對接活動上,她捕捉到了國內高端酒店的采購需求:高端酒店大量使用智能門鎖,約半年就需要更換一批電池。“我們的電池品質好,符合歐美環保和技術標準,還有價格優勢,面對面交流后雙方都有進一步合作的意愿。”
本屆廣交會首次舉辦外貿優品拓內銷對接活動,設置約3000平方米專區,每期各舉辦一場集中對接活動,積極助力內外貿一體化,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第一期集中對接活動組織80家境內采購商、貿易服務商現場駐點,涵蓋京東集團、淘天集團、華潤萬家等知名企業,吸引了超百家參展企業參與對接。
優質外貿企業與內銷平臺雙向奔赴
今年以來,美國濫施關稅擾亂全球貿易秩序,不少以對美出口為主的外貿企業感受到了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第138屆廣交會首次舉辦外貿優品拓內銷對接活動。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研究員姜照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在此形勢下,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不僅有助于穩定外貿基本盤,而且也能夠挖掘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對于外貿企業而言,拓展內銷市場成為了應對不確定因素、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舉措。以廣交會為代表的大型展會,在集聚國內外商業資源、促進產銷銜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盡管在海外市場已取得穩定發展,深圳市飛獅電池有限公司近年也開始關注國內市場,今年更是在廣交會上尋找內貿機會。“國內市場在擴大內需,加之外部貿易環境變化,我們希望開拓新的增長極。”鄭嶸坦言,轉內銷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新挑戰。“外貿生意比較簡單:簽合同、收定金、生產發貨、收尾款,流程清晰;內銷打法完全不同,線上要投入資源打響品牌,線下渠道也需要重新搭建。”
京東零售京喜事業部副總裁徐曉玫總結了外貿企業轉內銷的三大難點——品牌認知度較低,開展營銷難;對國內電商生態、消費者偏好不熟悉,精準轉化難;對國內產品定價、履約、推廣模式陌生,成本控制難。
在對接活動現場,優質內銷平臺與企業雙向奔赴。國內私域電商平臺遠方好物的選品負責人此行重點考察家用電器類產品,“我們關注到不少好產品,如精致的電吹風、手持電扇,出口日韓的電壓力鍋、凈水器等。我們平臺的選品策略是‘品質+顏值’,偏向中高端客群,與優質外貿產品的定位不謀而合。”她說。
精準化出擊,打好“科技牌”
本屆廣交會上,不難見到企業主動出擊、內外貿“兩手抓”的場景。
走進服務機器人專區,浙江亞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傳來一陣陣強勁的電機聲。裝上電池,啟動馬達,主播田苗正面對直播鏡頭,熟練地展示著一款專業伐木電鋸,直播間熱度不斷攀升。
在“中國第一展”直播帶貨,其意義遠超即時銷量。“受國際市場環境的影響,我們公司正積極從外銷市場向國內市場拓展,因此特別把直播間搬進了廣交會。國內觀眾們也可以通過現場的超高人氣,看到我們的產品受到全球客商認可,是一次很好的品牌宣傳和形象展示。”亞特公司負責人表示。
外貿轉內銷的轉型并非簡單的市場切換,需要針對國內用戶需求精準調整產品。該負責人以公司主打的割草機器人舉例:“我們根據國內用戶的需求,對外銷產品進行差異化調整,以滿足國內用戶對于智能化、精準化產品的需要。”
亦有企業選擇打好“科技牌”。廣東沃萊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不僅展示了最新的體脂秤等產品,還在C位展示科研合作情況——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醫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高校開展聯合研究,在人體數據模型優化、算法迭代等方面持續突破。
“我們公司的產品外貿和內銷比例目前約為6∶4,正加力發展內銷市場。通過產學研聯動,不僅提升了產品技術含量,也為品牌在國內市場贏得了更高認可度。在電商平臺,我們的自主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場,某電商平臺銷售額已經進入前三,希望在外貿轉內銷的浪潮中‘以質取勝’。”沃萊科技銷售總監黃文妤說。
為了幫助優質外貿企業更好對接國內市場,各大平臺推出了相應舉措。永輝超市商品中心副總經理羅詩穎介紹,今年4月以來已對接500多家外貿企業,針對外貿企業,提供門店展示、定價、規格適配等建議,讓優質外貿商品“可見、可觸、可購”。“我們期待依托廣交會平臺獲取高品質外貿商品資源,和外貿伙伴一起為品質發聲。”
徐曉玫分享了京東幫助中山企業拓內銷的經驗:“一家燈飾企業今年4月因美國發動貿易戰,陷入困境,主動找到了我們。京東采銷團隊針對其產品品類單一的問題,指導企業增加多功能場景設計,優化產品結構;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營銷資源位與廣告推廣支持,最終實現日銷突破萬單。”
盒馬廣東公共事務負責人王海青介紹,盒馬通過數字訂單、技術賦能結合消費趨勢洞察,助力外貿企業優化產品設計。例如,與山東一家主營美國市場的毛巾浴巾外貿企業合作,改用新疆棉材質,開發涼感、速干系列單品,精準匹配國內消費需求,帶動了銷量明顯增長。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則以“風險保障+數據支持”解決外貿企業轉內銷的后顧之憂。今年前三季度,中信保內貿險承保額與服務企業數分別增長8%、22%,針對內貿賬期更長、風險傳導比外貿更快的特點,依托采購商數據庫與供應商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客戶風險畫像與實時預警,還聯合銀行推出“保單融資”,讓應收賬款變成“融資憑證”。“我們把外貿領域的風險管控經驗平移到內貿,幫企業‘兩條腿走路’更穩”,中信保廣東分公司副總經理孫嫦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