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初,中山市黃圃鎮會展片區,黃圃世友智造基地一期3棟廠房正式封頂。該項目一期從拿地到封頂僅用時7個多月。“目前一期招商進度已超50%,30多家企業爭相定制廠房。”中山市世友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黎熒亮說。
火熱景象的背后,是黃圃鎮創新舉措推動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下稱“工改”),有效破解共識不足、土地整備、資金籌措、產業升級、環境治理“五大困局”,為產業發展騰挪出優質空間。2022年以來,中山全市“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近5萬畝;黃圃鎮累計整備土地3154畝,“工改”新動工項目75個、在建30個、投產45個。
企業回遷實現產值翻番
“好端端的廠房為什么要拆?”回顧“工改”初期,中山市雪樂電器有限公司(下稱“雪樂電器”)負責人楊巧英道出許多企業的顧慮。由于搬遷成本高,雪樂電器一度對是否參與“工改”猶豫不決。
令人欣慰的是,在黃圃鎮騰挪補助、回遷購買廠房優惠等政策支持下,雪樂電器最終順利搬遷,成為全鎮首家成功回遷的“工改”企業。“我們新增了AGV自動導引車、成品自動組裝生產線等智能化設備。”楊巧英說,公司搬進新廠房后,2024年產值增至近1億元,較改造前實現翻番。
雪樂電器的成功轉型,是黃圃鎮以黨建引領破解“工改”共識難題的生動實踐。通過組建“工改”黨支部,成立前線指揮部,干部深入一線講政策、算經濟賬,創新“現金+物業+車位+建設期租金損失補貼+廠房租金”收益返還模式等,讓企業和村集體共享改造紅利。
一系列“組合拳”成效顯著:在大岑片區827畝連片收儲工作中,改造方案僅用20天就完成3328名股東的表決;清拆行動中,4個月內“零糾紛”完成628畝土地整備,為后續產業落地掃清“梗阻”。
面對“土地整備之困”,黃圃鎮創新“連片+單體”、村企合作、“不停產”等改造模式。以大岑片區家電億元企業中山市衛氏燃具電器有限公司為例,鎮里通過“一企一策”定制改造方案,保留約4.6萬平方米涉改面積,讓企業在生產線不停、訂單交付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完成升級,實現“改造”“生產”兩不誤。
針對資金籌措難題,黃圃鎮還探索出“周轉金+”融資模式。大岑項目在鎮村兩級缺乏抵押資產的情況下,以周轉金+“工改”母基金,成功撬動4億元銀行貸款,實現財政資金4倍放大。
億元企業“安家”更“安心”
中山智能家電產業園(大岑片區),昔日低矮破舊的廠房已被現代化產業園取代。這個全市連片改造重點項目已成功引進17個億元項目,年產值突破60億元。
“留住億元企業,是為黃圃產業留住發展的‘種子’。”黃圃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實施億元企業“安家”工程,通過“工改”拓展空間,已助力33家本土強優企業實現增資擴產,其中大岑首批“工改”企業雪樂電器、昊森熱能、威錦電器、浩帆電子等4個億元項目相繼投產運營。
AGV自動導向車來回穿梭運輸零件,機械臂精準抓取包裝成品……在昊森公司生產車間內,智能化生產線正高效運轉。“‘工改’解決了我們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建筑結構問題,如今廠房利用率從30%提升到90%。”昊森公司董事長吳效峰說。
在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黃圃鎮大力開展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堅持“工改”與“治水”、綠美生態建設相結合,重新布局片區路網、排污排水、5G新基建網絡等配套設施,沿河堤整備出生態空間260畝,建成大岑北堤4公里碧道,塑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高品質產業發展空間。
“從過去三年經濟發展的成果看,‘工改’給中山創造的支撐作用很明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袁持平認為,中山“工改”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及其生產要素提供了相對集聚的空間載體,顯著提升了城市能級。